/ O' i/ }2 Y% I# B$ H' s
今年暑期,“博物馆热”持续升温,杭城“文博游”人气也一路狂飙。
来自杭州市园林文物局数据统计,2017年至2019年,杭州的博物馆全年总参观人次均在150万左右;2020年至2022年,全年总参观人次均在500万至600万之间;而今年上半年,参观人次就已经接近500万。
公众参观博物馆的需求这么旺,是不是可以考虑增加开放时间?近期,都市快报·橙柿互动进行了持续关注,众多网友在“橙柿直通车”提出各种建议。
根据国家文物局的有关文件精神,结合杭州实际,经过前期民意调查和充分论证,杭州市园林文物局今天正式出台了全市52家市属国有博物馆开放时间的调整方案。
新调整后的方案,将52家杭州市属国有博物馆的开放时间分为三类实施,第一类每天开放;第二类周一开放,周二闭馆;第三类继续周一闭馆,维持现状。
这项文化惠民重要举措将从7月31日起试行。
9 o) K% P0 t, l, U0 Y& s不同博物馆实施不同的开放措施
第一类日常开放所需财政投入小、场馆规模小、文物数量少,交通便利,方便市民游客参观,主要分布在主城区和西湖景区,且部分馆有门票收入,调整为每天开放。具体有岳飞纪念馆、俞曲园纪念馆、连横纪念馆、浙江辛亥革命纪念馆、林风眠故居、盖叫天故居、都锦生故居、马一浮纪念馆、李叔同纪念馆、钱塘江大桥陈列馆、大韩民国临时政府杭州旧址纪念馆。
第二类日常开放所需财政投入大、场馆规模大、文物数量多,不适合每天开放,因此实行错时开放。这类场馆主要分布在西湖景区、运河沿线和吴山景区周边,交通便利,周边公共文化设施充足,调整为周一开馆、周二闭馆。调整后,即使周二闭馆,周边还有很多其他博物馆可供参观。
具体有杭州博物馆、杭州孔庙、南宋遗址陈列馆、杭州工艺美术博物馆、中国刀剪剑博物馆、中国伞博物馆、中国扇博物馆、司徒雷登故居、杭州西湖博物馆、南宋官窑博物馆、杭州章太炎纪念馆、杭州苏东坡纪念馆、唐云艺术馆、于谦祠、中国茶叶博物馆双峰馆区、中国茶叶博物馆龙井馆区、韩美林艺术馆。
第三类则根据各馆实际情况,暂维持原状,周一闭馆,周二至周日正常开放。具体有杭州海塘遗址博物馆、南宋德寿宫遗址博物馆、夏衍旧居、杭州市方志馆、中国京杭大运河博物馆、中国湿地博物馆、中国印学博物馆、“五四宪法”历史资料陈列馆、杭州西湖博览会博物馆、中国共产党杭州历史馆、中国动漫博物馆、萧山博物馆、跨湖桥遗址博物馆、良渚博物院、章太炎故居纪念馆、临平博物馆、富阳博物馆、抗日战争胜利浙江受降纪念馆、临安博物馆、桐庐博物馆、叶浅予艺术馆、淳安县博物馆、淳安县中国工农红军北上抗日先遣队纪念馆、建德市博物馆。
. V# a9 u/ W1 Q+ v/ \$ ?( j& q5 m
确保每天都有博物馆可以参观游览
通过延时、错时开放,确保市民游客每天都有博物馆可以参观游览,也以此来达到分散人流的目的。
如在西湖景区,周一可以参观岳飞纪念馆、南宋官窑博物馆、中国茶叶博物馆、韩美林艺术馆等,周二可以参观中国印学博物馆、杭州西湖博览会博物馆、“五四宪法”历史资料陈列馆、中国共产党杭州历史馆等,以及附近的浙江省博物馆孤山馆区、中国丝绸博物馆等省级博物馆。
在运河沿线,周一可以参观杭州工艺美术博物馆、中国刀剪剑博物馆、中国伞博物馆、中国扇博物馆等,周二可以参观中国京杭大运河博物馆、运河手工艺活态馆等。
在吴山景区周边,周一可以参观杭州博物馆、杭州孔庙、南宋遗址陈列馆等,周二可以参观南宋德寿宫遗址博物馆、杭州海塘遗址博物馆、杭州市方志馆等,以及附近的中国财税博物馆等部级博物馆和胡庆余堂中药博物馆、朱炳仁铜雕艺术博物馆、江南锡器博物馆、宋代玉器博物馆等非国有博物馆。
' M) w+ a* }1 ~* _, M还将探索夜间开放方式
据了解,此次杭州的博物馆开放时间调整,在全国各个城市都是走在前列。
事实上,近20年里,杭州的博物馆曾多次出台领先全国的重要举措。2003年5月18日,杭州西湖周边的中国茶叶博物馆、南宋官窑博物馆、杭州历史博物馆、章太炎纪念馆、苏东坡纪念馆等杭州市属博物馆、纪念馆,正式宣布全部免费对外开放,在国内开创免费开放所有公办博物馆、纪念博物馆先河。
2008年,为进一步强化政府公共服务职能,充分发挥公益性文化机构作用,不断提高未成年人素质教育和爱国主义教育水平,杭州市制订出台《杭州市青少年学生第二课堂行动计划》,在全市范围内开展“公益性场馆青少年第二课堂活动”。给予了博物馆青少年教育的肥沃土壤,让敢为人先的杭州再次成为中国的首创。
杭州市园林文物局相关负责人介绍,接下来,市园文局还将探索其他方式,如最近启动的“走遍杭州的博物馆”主题活动,目的之一就是将国有博物馆的人流量,分流一部分到人流量相对较少的非国有博物馆和乡村(社区)博物馆;另外,还将继续探索夜间开放、24小时开放等方式,努力在有限的财政投入下,最大程度提升市民游客参观博物馆的体验感、获得感。