TA的每日心情 | 奋斗 3 天前 |
---|
签到天数: 2388 天 [LV.Master]伴坛终老
|
2003年,Jojo升入杭州学军中学毕业班。那一年的初夏,她参加了一个很特别的招生说明会,这是关于几所香港高校的说明会。“那是我第一次接触港校,当时就觉得港校的国际交流好强大啊!” 这一年,国家教育部允许香港高校在内地自主招生,招生范围限于全国6个省市,浙江省是其中之一。至今,正好10年。
3 S4 x: U m1 s* e* j0 ?0 } 如果追溯香港高校在内地招生的历史,其实应该从1998年算起。回归后的第二年,香港高校可以通过委托内地高校招生的形式,选拔进入内地合作学校的学生,到港校就读。每所港校的招生名额限制在20名左右。
L& u1 v! p1 b4 w 但真正打开港校大门的,却是2003年港校自主招生“元年”。虽然当时,内地考生和家长,对港校并未流露出太大热情,多数选择了远观。
% K4 F! j6 ?( K% E; p5 f 这种观望的态度,一度持续到2005年。那一年,香港中文大学和香港城市大学,首次参与到内地的高考录取体系中。宁波考生Lisa,在高考第一批录取落榜后,竟然在补报志愿里,发现了香港学校的踪影。
/ O7 [5 B6 h! U' @) b4 x 2006年,内地参加香港大学招生说明会的人数,从之前的5000人左右,激增到万人以上。内地开始出现高考高分生,甚至各省状元,纷纷投奔港校的情况。# e" B$ m/ Y/ K. x+ f0 y/ h" H
在浙江某高校继续教育学院工作的缪老师,那段时间正好在做港校招生培训工作。他记得,像香港大学、香港科技大学等,当时虽然没有纳入高考体系招生,但门槛也相当高,基本都是超过国内高考一本线100分左右。2006年,浙江至少有3000多名学生报考香港大学,最后港大录取了十几名学生。
- s) E7 f% Y& d' T3 B1 Y “黄金跳板”这个称呼,也是那段时间出现的。2008年前后,内地一些名校的招办老师都有一个感觉:“哇,狼来了。”5 c( b, u: I# R0 e5 w1 `$ a$ u3 _
对内地学校的反应,港校的招办老师也很幽默。香港城市大学朱国斌教授说:“狼来了,进入羊群里,创造竞争的环境。其实香港的学校‘吃’不了内地的高校,香港学校来内地招生,开拓出竞争的环境,这是好事。”4 _" s7 t$ c, _: T) Z
确实,这种竞争,也促使了内地高校自主招生、培养计划的不断变革。
8 Y; z \+ V% Q* Y# y 这是让人欣喜的。学生对于港校也好,对内地名校也好,都逐渐开始回归更清晰理性的选择。比如今年浙江高考文科状元姜动,在获得了港大自主招生20分的加分后,经过一番细密分析,最终选择了北大。: N' V2 X$ ~; T% h6 V1 I
这样的理性,是双赢的。就像朱国斌所说:“我们希望招到的学生,是品学兼优,英语成绩好,学业基础好的孩子,但是招生的前提是,学生自我综合评价,是适合来读港校的。这样,内地的学生和香港的学生,内地高校和港校之间,彼此才能形成良性竞争。”
- ~8 I: u* i* N ?/ |: Z+ z% v1 R
+ R0 d! F8 c0 ^ 在香港读大学,最好会“百搭”
- O% p& Y; s1 S 香港同学对内地同学的印象是:他们很勤奋
& N0 F7 _: C& T& o4 N2 P8 P( u 很多学生去港校,是向往那里的“国际性”。
4 S9 \/ {) ~2 [; |7 w 2005届的宁波学生Lisa高考那年,香港城市大学第一次加入内地高考系统招生。“我和父母讨论了一番,觉得到香港读书,一只脚就已经踩在国际前沿了,吸收到的知识和信息更加全球化……”报考后,她被录取了。
* F# W: H- A+ o k6 I+ f! @ 在2007年被香港教育学院面试录取的萧山中学毕业生单卓琼看来,对港校的适应期通常为一年。“一年后,你能不能融入这里的环境,就已经看得出来了。”单卓琼说,在港校,国际环境绝不是“它存在,你就拥有”。
* c. Z. p) e& q y4 ?2 s+ ?; l
5 R( u* k2 r. ^! @0 E$ g, q) N& v 4年港校学习,不断问同一个问题
& }; q& r3 n$ |3 }" B9 e- L; ` 你的兴趣是什么,想找一份怎样的工作
0 u2 W/ ]% ^! k+ J R( ]0 n Lisa,宁波鄞州中学2005届学生,香港城市大学第一年参加内地高考系统招生的录取学生之一。
% u% V' A) F7 T* ` 2005年,Lisa参加高考,成绩高出当年一本线50多分,但第一志愿没能录取。在填补报志愿时,Lisa注意到了两所香港学校:香港城市大学和香港中文大学,当年这两所港校,第一次参与内地高考系统的招生。
1 s* n* ^) J- y' j; c- V “当时读港校的费用大概要近20万港币一年,所以很多人放弃了。”Lisa和父母讨论了一番,觉得到香港读书,一只脚就已经踩在国际前沿了,吸收到的知识和信息更加全球化,于是决定咬咬牙,报考港校。2 G6 ?- t( A( Q+ u: W* i9 ]
成功申报了香港城市大学后,Lisa还拿到了3万元港币/年的奖学金。和她同时入学的内地学生,家境都不错,称得上是“富二代”。
$ h( C: g9 C, m' v) X# @ 入学不久,Lisa就明显感到内地和港校教学上的差异,“内地的教育比较执着于探究一个问题的答案,尤其是理科学习,相对单一;香港的教育,比较重视个人综合能力的培养。”
; L7 R: t+ }' G7 b) v- d& U Lisa说,在专业学习和就业对接的引导上,港校非常主动。“你的兴趣是什么,你要通过大学的学习,为自己找到一份怎样的工作?”这个问题,从读大一时,她就要不断问自己。; M2 ]( c! |( J! f
在香港,本科毕业生直接到商学院读研的非常少,大家似乎都要把本科的本领拿到社会上去试金。Lisa也属于这一类。2009年,本科毕业后,她在香港的物流行业找了份工作。两年后,又申报了香港科技大学的管理硕士,重新做起了学生。" H/ V9 E; J& ?; N! R9 t5 m
“可能有些学生会觉得香港的高校太过现实,在大学教育里,‘就业’的确是港校强调比较多的一个关键词,我个人还是蛮适应这样的导向。”
6 c( V5 L: N x7 F$ \1 q Lisa说,香港人很务实,他们的节奏非常快,效率非常高。快到什么程度?Lisa举了个生动的例子,前几年在香港工作,每天中午和同事一起吃午饭,香港人就能做到:前餐一碗汤,一顿瓷实的午餐,饭后一碗汤。15分钟内,吃得干干净净,还带一边聊天的。这可要了Lisa的命,她和同事一起吃饭几乎是“食不语,头拱碗”的状态,这么练了1年,还是很有差距。
; {+ o% Y4 \8 r, F' m 今年暑假,Lisa回到宁波老家一家物流行业的私企实习,并决定硕士毕业后回内地发展。Lisa说,除了内地机会多的原因,香港的高生活成本,也是她想回来的原因。
- {: |% r0 h, T) ~# P
9 l6 P/ O6 G2 w2 x8 ^& |5 ^& C. h& b 能不能融入港校氛围,第一年是分水岭
" e% q# F' J1 I, e8 R% b+ s 国际环境下,先得学会“百搭”7 R' Q8 T0 x$ C7 z9 s0 \
单卓琼,萧山中学2007届毕业生,同年被香港教育学院面试录取。
+ h! E: w3 \+ v) I 2007年,单卓琼参加了内地高考,在填报国内高校志愿的同时,她还申请了几所港校。
# [( y' P Y( p& B “我从小就很想当英语老师,加上住在香港的姨妈、姨夫,也建议我可以试试到香港读大学,所以我们全家都心动了。”
7 O- L; Z3 |* ~: U0 j( i/ \) C 当年申请港校,可参照的信息并不多,单卓琼凭着自己的高考成绩和综合能力,最终通过了香港教育学院的面试。
0 \/ r5 Q3 d8 I. a& E$ o% O, o “港校和国际接轨,在教学上非常明显,我所在的英语教育专业,大多课程都是小班教育。英语系的课程,很注重口语,和思维训练,大多数课程对考试这种考核形式要求很少。”
& |" G: [) k$ Q 但在港校,国际环境绝不是“它存在,你就拥有”。" o' P( v: }" ?
“我个人觉得,到了港校以后,首先要过语言关,除了英语,还有粤语。”单卓琼说,香港人比较外向,尤其是本科阶段,社团、寝室活动特别多,所谓的融入,首先得学会“百搭”。
7 W s* T; g" M 在单卓琼看来,对港校的适应期通常为一年。一年后,你能不能融入这里的环境,就已经看得出来了。% ]. k& Q0 ~! P& V
本科毕业后,单卓琼决定继续享受这种浸润国际化文化的环境,她报考了香港理工大学的英国语文语言艺术专业,“主要学习语言的不同形式,比如戏剧。”单卓琼说,她希望在香港发展,“既然在这里读书,就要积累点这里的工作经验。”记者 章咪佳
9 `, l4 y/ q t& w$ M/ M- ~! Q; f+ _& \" P1 m+ o# q. L: T% ?8 g
问:内地同学怎么样
5 f0 p& M4 }4 J. V 答:他们都很勤奋
/ X/ S" P" e: \6 _0 ] 郑智恒(2011届香港教育学院毕业生,主修小学常识), k: n3 L. L! D) u. Y4 Z
如果你问我的朋友:“内地同学有什么特别之处?”我想有不少人会冲口而出:“他们很勤奋!”% d4 i2 o% L% x
我深表赞同。身边内地学生的身上,我看到很多“异于常人”的特质。他们在课堂上专注听课,认真发问;讨论时意见滔滔,又言之有理;偶尔到图书馆,总是见到他们借一堆又一堆的参考书回宿舍。
4 c* r) v8 ?/ i1 n3 I 勤奋一词,也许不足以形容他们的全部。那种对学习的专注,有时候让我们香港学生都有点汗颜!但他们是蛀书虫吗?恐怕不是。至少我身边的同学也都参与学校事务,有的帮助老师做兼职,有的是社交活动的常客。虽然有些许语言上的隔膜,毕竟大家都是中国人,亲切感总比外国人高。
; ~1 g% Z+ j1 Y8 m8 K0 D3 i) n4 _& a- x+ ^/ R3 o
答:他们和香港学生没有太大区别
( g- ?( ]0 j" @: g6 V- |1 T Irene(香港理工大学硕士在读,主修英语艺术)
2 S9 V( z, F+ b 他们是一群很有礼貌的可爱同学,虽然他们给我的第一印象是比较保守,但后来我发现我的想法是错的。我们会分享最近有什么好看的电视剧和食物。在社交方面,我想他们还比我热情呢。记得有个美女内地同学就曾主动找我聊天,后来我们成了好朋友。
/ _1 c) ] |" E) L) p1 M3 t m& G 当我知道,有些同学会在今年7月回内地,我真的有点舍不得。在学习的过程中,我觉得说谁会做得比较好,这个问题很白痴,因为只要大家肯努力,做好每一件事就可以了。
3 l3 ?. `8 ^$ k 从我这一年跟内地同学一起做project(项目)的过程中,我觉得他们的学习态度很正面,感觉他们是真的想取得好成绩。他们和香港学生没有太大区别,大家拥有共同的兴趣和学习态度。记者 章咪佳整理* U$ n3 Z9 V% l0 ]6 w3 H$ c% G, K8 q( X w
|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