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人类历史上六大经济危机回顾
; A$ h' y* Z; i. H6 u8 l# I: ~5 L) u1 m0 ~9 ]9 }4 v
原载于《城市杂志》周刊) ?( w; |* x6 _1 F$ [% T
! c. ?& s2 {. w金融专家指出,继各种各样的经济泡沫一个一个破裂,一场由美国次贷危机引发的世界范围内的大恐慌正形成。更为令人预感不详的是,这一次的大恐慌较前几次无论在范围上和程度上都更为广大和沉重。于是,越来越多的人担心,人类历史上已经发生过六大经济危机,难道第七次正在酝酿中?' l( q9 E: m# D" J
0 ] n u$ `+ G& `1 \ U( X: T
据专家统计,人类历史上一共发生过六次堪称毁灭性灾难的经济危机,它们是:1637年的“郁金香狂热”(Tulpenmanie,荷兰文)、1720年的“南海泡沫”(The South Sea Bubble)、1837年的“恐慌”(The Panic of 1837)、1907年的“银行危机”(The Bank Panic of 1907)、1929年的“大崩溃”(The 1929 Crisis)以及1987年的“黑色星期一”(Black Monday of 1987)。+ [/ x3 g5 `7 S! P+ V7 h
* n) i% q2 p# v& N& q3 ] Y7 q) h英国诗人雪莱说过,“历史是一首用时间写在人类记忆上的回旋诗”。吟诵这首“诗”有两个作用,一是警示今人,不要重犯前人的错误,二是从历史中找出今天的影子。正像哪位不知名的哲人说过的那样,“历史是现实的影子”。3 C7 {1 Z$ k2 M: m# A/ S
/ v, \. P, y. a- I6 A本文拟分四次简要介绍这六次经济危机,以借眼下经济形势之便丰富一下我们的历史记忆,同时,看我们今天的人和事与之可有相似之处。
, h! N8 _4 \4 W" ]) ]& z$ y
$ B1 I# T* w+ n第一次危机:2 k+ Q0 A" x3 n
9 b& M3 [5 x$ K+ a& s6 l& O1637年的“郁金香狂热”
' g! I* n6 p7 R7 ]! a2 D4 Y
2 b6 I+ N7 X7 n8 u. n8 l8 C! {所谓“郁金香狂热”,发生在荷兰,顾名思义,是由观赏花卉郁金香引发的一场狂热。关于起因,有人认为系民众的贪婪和疯狂所至,也有人认为乃市场机制使然。
- r, i! D6 _# m* V3 A
1 Q. t" w4 k1 H6 T% M" [3 T十七世纪初叶,荷兰北部七州摆脱了西班牙殖民者的殖民统治,实现了实质意义上的独立。此间,他们从葡萄牙人手中夺取了香料生意,再加上当时的中欧身处三十年战争阴霾的笼罩之下,商业活动多只集中于阿姆斯特丹。同时,荷属东印度公司在巴达维亚的经营也取得了相当可观的利益。在这样的时代背景下,荷兰一跃成为欧洲的头号经济大国。
: c* S! | A7 ]1 W v( C3 {' N2 ?$ l9 T% Y$ a9 Z) I& }
1593年,植物学家查尔斯库希乌斯(Charles de l'cluse)把多种郁金香球根带到莱顿大学研究栽培,从那时起,郁金香开始传入荷兰,并迅速掀起了一场一发难收的“郁金香热”。由于郁金香是一种难以短时间内大量繁殖的植物,因此造成了“郁金香狂热”中的缺货状态,而缺货状态又使价格再度升高。于是,“郁金香狂热潮”正式爆发。
B) z" R, M8 T, f) u4 L1 ]' }1 V3 q# D. ?
“郁金香狂热潮”大致可以分成三个阶段:第一阶段是供需不平衡的高价飞涨阶段,比如,一棵价值3,000荷兰盾的郁金香可以交换总共八头猪、四头公牛、两吨奶油、一千磅乳酪、一个银杯子、一包衣服、一张附有床垫的床外加一条船,甚至有人宁可用一幢豪宅来换一株郁金香,足见其价值不菲。即便单色品种其价格也要1,000荷兰盾以上;第二阶段是投机者携钜资进入市场,将郁金香作为投资媒介炒成泡沫,并进一步吹大,趁机赚取了大量钜额利润;在泡沫吹大的同时,它的吸引力也越来越大,不久,缺乏资本但一心想要赚钱的平民便也跟著卷入,这就进入了它的第三阶段。而到了第三阶段后期,泡沫迅速破裂,价格一落千丈,市场紧跟著陷入一片混乱。
: U% Y3 ^2 `& ?. a- _2 K* ]3 J p' u+ w/ j& F/ g
在此后的将近二百年中,关于“郁金香泡沫经济”的相关著作除了大仲马的《黑色郁金香》(The Black Tulip)以及现存的几副绘画作品之外,几乎没有历史学或者经济学观点上的专著问世。直到1841年,苏格兰人查尔斯麦凯(Charles Mackay)才将它写成的第一本经济学专著,书名为《异常流行的群体幻象回忆录》(Memoirs of Extraordinary Popular Delusions)。该书后来被《金融时报》评选为十大投资经典之一。根据作者的观点,“郁金香的泡沫化”是一场“大众的集体幻觉引发的金融疯狂”。如今广泛使用的“泡沫化”一词,即始于此。
1 H( S6 @2 t: c6 O1 @% |! u1 ~4 a" m: p
1 Q# b n: m: L
第二次危机:8 u _! s" b; o5 Q6 j U
3 T6 \# @6 w. I# ]/ w2 S1720年的“南海泡沫”
/ U n3 c1 k; N6 f: ]
/ O& ]/ v- {' N) }. q- v“南海泡沫”发生在英国。1711年,为实施向南美洲地区进行贸易扩张的经济战略,英国政府专门成立了一家公司,即“南海公司”。该公司号称拥有1,170万英磅的英国国家债券而成为英国国债最大的债权人。1720年1月,“南海公司”向英国政府提出,利用发行股票的方法来减缓国债的压力。为了迅速筹集还债资金,不堪重负的英国政府做出了一个大胆的决定,把“南海公司”的股票卖给公众。
1 v7 D. j+ Z. u0 }# b6 F' j3 _
- S7 u! G. t8 ^3 o. q& }! ]! U* `“南海公司”实际上是英国的一个特许贸易公司,具有在“南海”贸易的特许权,属垄断经营性质。所谓“南海”就是现在的拉丁美洲、大西洋沿岸地区。“南海公司”拿到这样的特许之后就开始大量造势,谎称这一地区发现了金、银、香料等等,这在当时都是非常赚钱的买卖。在英国政府的默许下,公司管理层为“南海公司”编造了一个又一个美妙的神话故事。
4 E& L, q3 Z3 \% m9 _6 l( t! O% O/ | [
很快,人们相信了“南海公司”的宣传,“天上可以掉馅饼”一般的利润前景唤起了英国人超乎寻常的狂热。于是,股价开始猛涨。实际上,人们早已忘记了,“南海公司”不过一家为了说不清楚的目的而进行融资的投机公司而已。但昏了头的英国人没有兴趣知道他们到底是做什么的,他们只知道这家公司能帮助他们赚大钱。
# L5 z$ [: `1 @
* U2 s" \+ I1 f/ F, L6 u) s( H失去理性的狂热,使“南海公司”的股价迅速飙升。据历史记载,从1720年3月到9月,在短短六个月的时间,“南海公司”的股票价格一举从每股330英镑涨到了1,050英镑。当时的英国正处在第一次工业革命前夕,大量的民间企业同样需要筹集资本。在“南海泡沫”的鼓励下,民间纷纷组织公司,并开始背著政府偷偷发行股票,而股票供给的增加致使“南海”股价一度迅速下跌,这无疑损害了南海公司的利益。于是,为了与民间企业争夺有限的社会资源,“南海公司”开始大规模活动,包括游说国会,利用他们与政府之间的特殊关系去说服议会,并加之贿赂买通议员。这期间,议员们可以从“南海公司”获得大量的贷款购买其股票,而作为交换条件,英国议会则为“南海”专项立法。
: a- i9 O0 C, t$ x$ `+ m4 S* x& U; W' x5 j( M1 j% N
1720年6月,英国议会通过了《反金融诈骗以及投机法》,以此禁止民间组织公司。该法被民间称为“泡沫法”。这实际上是一种讽刺,它的意思是说,“泡沫法”认定了民间股票是“泡沫”,而唯独政府的不是。政府一边用这部法律打击民间“泡沫”,一边却积极扶持“南海泡沫”的形成。其结果,“泡沫法”的颁布进一步推高了“南海公司”的股价,与此同时,“南海泡沫”中的大量腐败行为也很快披露了出来。
3 M8 ^/ s: K F9 M/ ^/ w
- W" _3 O, B3 B P* t当人们争先恐后地购买“南海”股票的同时,政府官员却在与“南海”内幕交易,他们选准时机,在股价最高的时候抛售了股票,从而大赚其钱。无可避免,官员们的大量抛售暴露了天机,从而引发了“南海泡沫”的迅速破灭。1720年,“南海公司”的股价从8月31日的775英磅一路下跌,到10月1日,只剩下了可怜的290英磅。当时的英国财政部长就在“南海公司”的内幕交易中为自己赚取了90万英镑的巨额利润。2 \: P p) Y* {* j5 r% w$ Y
8 J% k- _/ p$ M5 L& X
丑闻败露之后,财政部长被关进了著名的英国皇家监狱-伦敦塔。但是,比他更悲惨的却是那些不知情的投资人,这其中还包括大名鼎鼎的科学家牛顿。牛顿赔惨了,他在“南海泡沫”中的损失超过了两万英镑。事后,他不无伤感地写道,“我可以淮确地计算出天体的运动规律,但我却无法计算出股票市场的微妙变化”。- f) S, b2 V) Y9 g% m
- c0 B6 O/ d: T+ t) r. O
比牛顿损失更大的是英国经济。“南海泡沫”的破灭使神圣的大英帝国政府信用随之破产,整个英国没人再敢提起“股票”二字。从那以后,“柴思胡同”这条著名的交易街清静了整整100年!此间,英国没有发行过一张股票,为发达的英国股市历史留下一段耐人寻味的空白。% w" z3 P l0 X+ U
6 }7 m0 |! d9 H5 U1 j. ^8 X: X还是前面那句老话,你看今天的人和事,与之可有相似之处?(摘自:新浪博客乃枫)4 i! ^! ^9 s" V
" [! C( b: v0 q. v$ g! M) W! H4 Q |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