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今天我‘报告’。”别以为是参加什么报告讲座,当下,等同于“请客吃饭”的“报告”一词已成为高校学生最流行的语汇之一。拿奖学金要“报告”,过生日要“报告”,有了恋人要“报告”,一人“报告”,数人“旁听”,高校里请客吃饭的现象,“蔚然成风”。
2 V t/ f: e; Q6 S4 {- D% r 在笔者接触到的大学生中, 6 q% s N' k" }1 S$ [, m k
无一例外都有过“请客”和“被请”的经历,除了上述理由之外,收到家里汇款、食堂饭菜不好、特殊的纪念日等都成为学生请客的普遍原因。甚至还有将每月的第一个星期一定为朋友之间的“聚餐日”,“大家平时各忙各的,抽时间一边吃饭一边聊天,增进感情,没有什么不好啊。”聚餐日的发起人小陈是“报告”的拥趸一族。 3 Q% D; R7 d7 B
请客聚餐,谁来买单?小陈和同学的聚餐日采用了最常见的做法:大家轮流坐庄。“每次都去差不多消费的饭店,轮流买单等于另一种AA制。”而对于因获奖、拿奖学金、找到好工作请客的学生而言,“报告”就意味着自己百分百的买单,尽管开销不少,但高兴之余的他们也大多乐意让朋友一起分享自己的快乐。笔者在某高校BBS(网络论坛)上对于请客消费发帖询问,绝大部分的学生都表示:不论为了什么原因“报告”,只要大家开心就好。
1 [" E+ V% ^+ o. W" D9 ? 但“报告”也为大学生带来烦恼。“父母给自己每月600元生活费,大半用于请客。”一名上海学生告诉笔者:“这就等于是‘人情债’,你请我还,大家消费到最后就是大家浪费。”建立在人情往来上,原本的“开心”成为学子们“不可承受的重”。此外,也有一些请客是出于学生间的互相攀比,今天你“肯德基”,明天我“必胜客”。学生辅导员潘老师说:“一般的请客吃饭,我们都理解,但是应该量力而行。现在大学生自身没有经济来源,大多是在花父母的钱。因此要避免请客行为成为家庭的负担。”对于北京数所高校曾做出大学生不能将奖学金用于请客吃饭等非学业途径的规定,潘老师认为:这有助于养成勤俭节约的良好习惯,但更要靠学生的自我约束和人际关系的调节。
5 C* u* Y; N) [ 访谈过程中,笔者也了解到,面对“报告”,一些家庭比较困难的同学往往更受困扰。“遇到这种情况,我们会大家一起帮着付钱,不让他们为难。”另一个变通的方法是:“报告”一根冷饮或者一杯饮料,这种新形式的请客在高校学生中也日渐增多,“吃什么没关系,主要是心意嘛。”持“报告开心论”的小陈如是说。
5 D. h" h6 M) w: J; \ |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