TA的每日心情 | 奋斗 前天 11:28 |
---|
签到天数: 2388 天 [LV.Master]伴坛终老
|
1998年7月8日,全国科技名词审定委员会公布了56个科技新名词.“网民”一词,被确定为“互联网用户”的中文名字.10年后,中国网民突破2亿,居世界第二.
$ Z4 V! b+ K' ?0 Z众多媒体曾报道:1987年9月20日,计算机应用技术研究所研究员钱天白发出了中国第一封电子邮件,揭开了国人使用Internet的序幕,钱被认为是“中国第一上网人”.然而,本报采访知悉,虽然钱先生对中国互联网发展卓有贡献,但“中国第一封EMAIL的发出者”其实存有争议.1 _8 E& Z7 l q* j, Z1 u
7 |4 f) ]0 C% O' w( G( v, ]: {7 T) A3 ~$ Y8 H% G+ _8 @! V
' v( r& I. @: Q6 n9 g9 s: o7 }7 x% ]
图注: 2004年4月15日,被誉为“互联网之父”的文顿·瑟夫博士(右)造访中国互联网最早的全功能接入地,中科院计算机网络信息中心。在钱华林研究员(左一)等的陪同下,他参观了中国第一台全功能接入国际互联网的路由器和第一台CN域名服务器。 新华社资料图片 逼出来的一封“电邮”- d4 K. ~6 `* Z1 {
Ⅰ模拟电邮9 N, G6 _$ ^! [; z9 j, |
主要人物:吴为民4 t8 V9 K+ f b: c
事迹:通过远程登录的方式,向瑞士发出一封“电子邮件”. B \& m" y; o. A
1986年8月25日,盛夏的北京。43岁的吴为民坐在一台IBM计算机前,指尖急促、略显凌乱地敲击着键盘。
' G7 W, S9 J( H" v5 j d-e-a-r j-a-c-k……一封信的抬头出现在屏幕上。
" H! r, C/ ]' [. R. r) D4 s4 C 收信人,在瑞士,是欧洲核子研究中心斯坦伯格教授。
4 s# {6 g$ _! r. B 写信人有点紧张。—些拼写、大小写、换行的错误,断断续续地出现在邮件里。
9 p7 U4 e+ U7 c 吴为民没在意,他也许没想到:这短短几行、错误不少的英文信,会是“中国计算机网络时代的开始”。他甚至在邮件末尾问老朋友:“您在上海买的地毯如何?”/ }# P; E0 U, U* P* c
科学家归国扛资料像“唐僧取经”
( b$ v) {7 L0 @- j* f 上世纪80年代,中国和海外的沟通,还停留在写信、打电话的方式上。& e- t( Z. m5 l$ K9 v6 K
中科院高能计算中心研究员许榕生当时在美国留学。“那时候科研人员归国,总要手提肩扛或邮运带回大量材料”,他笑道:“如同唐僧取经回国!”3 I! x4 Y! k4 m0 f3 q/ F
时任高能所所长的叶铭汉回忆:每次拨国际长途,都要到民族宫附近的电话局。3分钟要十几块钱.而—个大学毕业生每月工资才56块”。
5 {9 S2 G* h% \6 @' _ 吴为民此时是中科院高能所一个国际合作组的组长。这个合作组隶属欧洲核子研究中心,总部在瑞士。如何与海外保持实时沟通,是迫在眉睫的难题。
) i7 N, z4 O! Z) Z; R 六旬院士爬梯翻窗策划通讯方案8 B5 H4 T+ \" H1 W7 o
吴为民想效仿国外同行的经验,利用计算机远程登录,共享双方的资源。$ u! W/ V" `9 N* K& W( B' u
要做到这一点,必须解决两个问题:建立远程计算机终端,也就是收发邮件的“站点”。其次是找一条卫星通信线路,类似于“邮路”。9 i8 G$ T% l9 i5 W# n7 n* |3 h
受条件所限,当时高能所大部分的模拟计算工作要借用水利水电科学院的计算机。据吴为民回忆,两家单位分别在玉泉路和木樨地,“为了一点修改,在路上要花2个小时”。
( |4 v; ~1 J7 H" Z8 N/ ? 他向当时主管软件开发的肖健院士建议:把高能所的“邮站”和水利水电科学院的计算机连接起来。换句话说,让后者成为一个“中转站”。& L) f8 v: O; z N
这一想法得到了肖健的支持。60多岁的肖健带着吴为民,一起爬梯翻窗,站上高能所六层楼的屋顶,观察地形,策划通讯方案。, G& p& u, W3 q# T8 U; t2 w
1984年7月1日,两家单位分别安装了一台微波通讯机以传输信号。据叶铭汉回忆,由于使用微波要公安部门批准,他一度担心手续繁复。所幸,在讲明意图之后,很快得到公安部门的配合。
- H% Q ~* j7 i; ]3 X* |7 L 建成的“邮站”被迫弃用
: |: b7 K; P2 |, \: J 难题出在“邮路”上。* W' X0 R- ~. k, I$ k
当时仅查到—条可利用的卫星通信线路,连接维也纳广播电台和北京。这条线路1986年6月1日后才能开放。更糟的是,它的接口设在北京信息控制研究所(航天710所),在航天桥附近。0 ]; `- n. Q6 J6 i: ~4 t
难道要将“中转站”转移到710所?这不仅是技术问题,还有行政问题,譬如微波信号的重新审批等。
/ Q& m" h8 m" g. f) d 吴为民等不及了。他决定弃用已经建好的“邮站”,直接在710所开始联机试验。
# L) u- u0 x- o9 W* @% {" c 高能所分别与维也纳、710所等方面协商,经过两个多月努力,最终订购到设备,当年8月11日开始联机试验。0 E5 N* o% w6 K' C) F
1986年8月25日,吴为民开始试验发送“电邮”,内容主要是说明联机试验的情况。
) O) S* T$ l( D3 x9 U$ p6 X* K2 s0 R 这封“信”有点贵:每分钟6毛、每写500字,另收1块2。
& s: z: P: K- ^3 g0 e6 Y 这就是文章开头,吴为民紧张的原因。
$ x3 R! J6 L( t 他尽可能快地敲着键盘,但通讯缓慢,敲下的字母总是“慢慢地蹦到屏幕上”。! J5 S7 Z! C0 I, O2 h/ |
11点11分24秒,邮件发送成功。吴为民立即返回高能所汇报。据叶铭汉回忆,邮件发出后,1986年9月10日,欧洲核子中心同时向吴为民和斯坦伯格做出回复,同时正式向外界宣布此事。6 s7 L, x: ]8 ?/ `# |& a
首封电邮网络上走6天- q) S. C) ]7 [8 R5 _3 b$ f( w
Ⅱ飞跃长城
% K m+ o& Q4 _ 主要人物:李澄炯 王运丰
8 g! k) ]. `! u" T$ i 事迹:发出中国第一封电子邮件“飞跃长城,走向世界!”
, J* |3 Z% T1 T8 W( ?8 y 2006年,中科院高能所曾开研讨会纪念吴为民“中国第一封电子邮件”发出20年。然而,这个“第一”却未得到兵器工业部下属的计算机应用技术研究所(ICA)的认可。9 B$ F3 ~* b M4 e
“这种方式类似电传真,还远不是真正的电子邮件系统。”ICA原所长李澄炯说。
: y! x4 A0 s! t3 s% ] 远程登录虽然能互换信息,但中方没有自己的邮件服务器,无法实现邮件存储、转发等基本的邮件功能。
0 L x$ f" _5 \; M 要真正实现中国的邮件服务,必须建立自己的服务器,再加入国际网络大家庭。' F8 I T# g9 g; M' v
专家“隐藏”身份赴德求助1 ] s, L# G1 u" _" [
上世纪80年代,美国对社会主义中国存有戒心,“重要设备、技术都不向中国开放”。为摆脱困境,李澄炯与当时的ICA技术顾问王运丰,到当时的联邦德国卡尔斯鲁厄大学拜访措恩教授。: ~, D: A4 D p1 [4 ]8 B- {& i
措恩被誉为“德国互联网之父”,是德国发出电子邮件的第一人。
) V: T* E: C) ?$ k 由于是兵器工业部的下属单位,这次访问是刺目的。为此,李王二人在德国以“doctor lee”、“professor wang”相称,说自己是“北京一所大学”的成员。
/ }, E6 {) i/ p9 J( E. z+ e# F 后来措恩等外国专家曾访问ICA,也曾问过“为什么没见校舍、没有学生”。李澄炯等人都以“这里是研究所”为由,解释过去。
" f6 Q9 q8 w( X+ l2 D' Z6 j8 ] 李澄炯透露,时隔十余年后,他们才向措恩坦露当年的“实情”。让人吃惊的是,措思并不以为意,也没再追问下去。
/ N) n; ~; E! y 在措恩家中,李、王二人吐露了当时国内面临的困境。措恩十分理解并伸出了援手,中德的合作开展起来。
5 v1 x, Z7 S4 k% W' u- z. k9 S 试验成功之前意外突生* D5 s# z6 y$ D. ~
措恩复制了自己在德国成功的经验。邮件交换涉及的一切软件问题,在近一年的时间里全部解决。: [! {. D5 Q7 q7 U& u
1987年9月14日,ICA的研究所里,工作组又忙到晚上9点多。和往常不一样的是,今天他们将尝试一次历史性的突破。
! f; G$ L9 Q2 n8 p' O 邮件传输的调试已全部完毕,只剩下写邮件内容了。1 G0 k, b1 J& p; j$ [: A
该写点什么呢?措恩坐在电脑前,回望两位中国人。
1 S# m6 E7 U7 Q. P& X& ]* x, h4 ~0 y 李澄炯问王运丰:“国内正在改革开放,我们应该传达中国人要走出去,向世界问好,你觉得如何?”
) U: S( E$ f( v$ t 王运丰接连点头赞许,并俯身向措恩说了一句话。/ n3 x2 V8 L/ D
“Across the Great Wall we can reach every corner in the world”。措恩分别用英语、德语输入。
$ A/ s* w- k3 E8 B “飞跃长城,走向世界!”李澄炯脱口翻译道。
' F9 L& O# Z7 X& j2 m) C 随后,措恩将邮件发送给包括自己在内的10位科学家。5 v; ^, r5 p) z/ n/ B
谁知,即将大功告成之时,意外再次发生。卡尔斯鲁厄大学的德方工作组迟迟未收到邮件。/ g. k3 z8 M- f8 Z g1 H$ }- p
检查后发现,邮件传输环节有了漏洞,信号出现死循环、无法传输出去。
" B' c( t) K @' A 修补工作立即展开。9月20日欧洲中部时间17时许,邮件终于被德国人收到了。中国第一封电邮在网上走了6天。: q+ W* ] _1 `0 b$ w# H) O9 d
邮件发出后,第一个回信的是一位美国计算机教授。随后回信的人越来越多,以至李澄炯无法记起发件人的身份和信件内容。/ G" O+ G! v, y2 M/ c
发封邮件花半个月薪水
( s; G3 F# C7 v# ]7 ?% b4 y, x 邮路虽然通了,但昂贵的费用仍是个难题。当时核算,发一封邮件的钱,相当于中国教授半个月的薪水。
, z- L* q$ R W3 O 直到6年后,中美双方建立科研专线,全国1千余位国家重大科技项目的负责人,开通了拨号终端服务。
3 F: E4 g1 U0 q! t! K9 \ “当时装个电话还得四五千,但这批科学家只要一次性交2000元就能接入互联网”,许榕生回忆,不过,为了节省网络资源,科学家们还是被叮咛“每次发邮件前先拟好文稿。接入网络后,点击发送即可”。
2 g% e5 \' Y& ?2 d* D7 D! _ .CN服务器德国流浪4年
) d' _) \' L8 f( r+ j4 [7 q Ⅲ中国域名
: c6 C' A! F: ?( c- P; ] 主要人物:钱天白
3 s: ~) X7 x/ ^ 事迹:负责联络,参与完成中国顶级域名“.CN”注册
1 S* b4 E2 ?7 @& W8 G: s5 F9 e2 Y 曾有媒体报道:已故的ICA研究员钱天白发出了中国首封电子邮件。但据李澄炯回忆,钱天白1987年全年都在美国学习。1990年,时年约36岁的钱天白才加入该项目,并无缘“飞跃长城”。
/ B5 b5 P/ D5 y& c. c 钱天白的突出贡献在于,负责行政联络,参与完成中国顶级域名“.CN”的注册工作。$ E1 y/ @2 }5 ^- X* J# Z
王运丰确定“.CN”域名# I, Y* w& N1 J/ k3 ^, W, {
在成功用电邮向世界问好后,中国科学家开始考虑如何以中国的姿态出现在互联网中。 " B% O3 s$ M. ~
中德往来的邮件显示,1990年10月10日,王运丰与措恩在卡尔斯鲁厄大学商讨了这一事宜。中方根据英文单词“China”,由王运丰定下“CN”两个字母作为域名。
: N' c3 m, h2 g9 A+ V% Q: b 随后,措恩向国际互联网信息中心发申请,1990年12月3日,这一申请被顺利批准。据李澄炯介绍,当时中方负责与措恩接洽的都是钱天白。5 V, D+ Z M* K, r3 v3 g
为此,填报申请单时,措恩在“技术联系”一目中填了卡尔斯鲁厄大学计算机系,而在“管理联系”一目中填上了ICA的地址和钱天白的名字。3 n9 l5 w" l! x% k
中国域名服务器德国管四年
- U% [) h1 Q/ B" X9 v6 k( f 李澄炯回忆,“.CN”域名注册完成后,由于中国尚未接入国际互联网,因此,“.CN”的域名服务器一直暂由卡尔斯鲁厄大学代为运行。
& }8 h% M8 w$ g% z3 o5 O 国家域名相当于互联网上的国家标识,中方科研人员一直希望域名服务器能早日“回家”,行使域名管理权。
8 ^4 O# J5 L0 c. e) \ 1994年,中科院高能所与美国有关方面正式建立TCP/IP连接。许榕生说,使用这一互联网环境下的最基本的传输协议,意味着“中国全功能接入互联网”。/ T: A" J5 J1 }$ r! c: i
随即,钱天白等人与措恩一道,向国际互联网络信息中心提出申请。
" r* G( {% O7 M* d: m 1994年5月21日,“.CN”域名服务器最终回家了。中科院计算机网络信息中心完成了服务器设置,并负责起服务器的管理维护工作。* ~. g& S+ I& W* H5 W8 F
对于“究竟是谁发出了中国第一封电子邮件”的问题,中科院计算机网络信息中心研究员钱华林不愿置评。他只是表示:“关键不在于是谁发出的第一封邮件。这是一代人甚至几代人共同努力的结果”。
7 I, b8 L9 [* q5 Q3 M. K0 _4 F《新京报》消息 |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