TA的每日心情 | 奋斗 昨天 10:07 |
---|
签到天数: 2385 天 [LV.Master]伴坛终老
|
——北京光华慈善基金会首席执行官杜绍基比较中美青年创业之不同 0 B( u9 s3 H! w, F( s
9 _9 V, K- m# B8 d! h
你会在事业的巅峰时期突然选择放弃,然后投入不为人知的公益事业吗?一般人做不到,但是杜绍基做到了。
! [. \6 c: H" A, I1 \- }5 C9 \' N
3 A2 B: C) Y5 U 1982年,25岁的杜绍基从香港到美国去开创自己的事业。20年后,他毅然放弃了自己日进斗金的进出口生意,来到中国大陆创办了北京光华慈善基金会(BCF),致力于对弱势群体进行创业教育。在他看来,一个人事业有成与更多人事业有成相比,后者的意义更重大。
/ I8 n) D1 t# [2 i' y2 l4 B# m
2 i1 `/ C' |: L( J8 C4 h( v& V 一转眼,杜绍基领导下的基金会在中国进行创业教育已经6年了。他对国内的创业环境有哪些感触?中美两国的年轻人创业各有什么特征?为了解这些问题,本报专访了杜绍基,希望他的回答能给国内的年轻人带来一些帮助和启发。 0 r; V: e; ~( e' b- d
& {2 ~# J5 S+ @3 Z 中国青年报:以你对美国创业环境的了解,中国的创业环境和美国有什么不同?
7 B' O& v, D' R9 B; S
' n) ?9 V! {2 x# |! o9 a" m7 \ 杜绍基:相同点是美国政府和中国政府都鼓励青年创业;不同的是美国有创业的土壤,而中国的文化不太支持创业。
& h4 h& b6 i5 G& S& r% Y4 [$ w6 _* b+ c( Y' J& ]. E
我感觉,美国青年的创业积极性远高于中国青年。美国的父母很鼓励孩子创业,从小培养他们自己动手创造条件和解决问题的意识。比如,孩子想买一个足球,美国家长会鼓励孩子自己想办法赚钱。在美国,我经常看到10岁左右的孩子自己做柠檬水,摆在自家门前卖,也许他们做得并不好喝,但是我会去买。中国的孩子想买什么东西,父母可能会直接掏钱给他们买下来。 3 }# q* O3 V( h4 X4 i% A
! I! Z9 l3 w6 A, E3 O! h% H 另外,中国父母对成功的途径理解得比较狭隘,他们觉得,只有读书才是唯一的出路。中国实行了20年的计划生育政策,让很多家庭只有一个孩子,父母对孩子“走正道”的教育非常严格。多数家长不希望孩子去冒创业的风险,他们为孩子规划的成长路径大致相同:好好读书,拿学位,然后找一份稳定的工作。 * O) ?& y! Z2 z$ |4 ]3 e& V
" l4 O0 Y; e/ i
我们曾经去一些贫困地区做创业培训,很多当地官员和中小学老师都认为:“小孩子创什么业啊!小孩子就应该读书。”“唯有读书高”的观念在中国深入人心。直到现在,创业群体中还有很多没怎么读过书的人,他们多是“被迫”创业。
7 v, G6 _2 [8 y3 S, M, }, G2 i' g, r0 U
中国青年报:据统计,中国大学生创业成功率只有2%~3%;南开大学的一份调查显示,89%的大学生甚至对创业产生恐惧,主要原因是“失败率高”。美国青年的创业成功率比中国青年高吗? 6 h( N4 D- f/ [( E f
% B# c/ V+ T* a* w 杜绍基:美国大学生创业的成功率也是这样的比例,其实大家都不容易。美国人创业积极性高,我觉得很重要的是,他们在如何看待失败这一点上和中国人不一样,他们觉得失败很正常,并且经常用“失败是成功之母”来鼓励自己。中国人面子观念很强,大家认为失败是一件很丢脸的事情,所以首先拦住你的就是你的家人,他们担心你会失败,会没面子,同时也让他们丢脸。
# ?0 K. _2 H0 ?) S" r: R
5 E# t6 i) N! J; s( o 中国青年报:本报调查中,有21.4%的青年表示“社保体系不完善”是阻碍他们创业的主要因素。你觉得,中国青年创业失败后要付出的成本是不是比美国人多?
2 J8 Q3 V0 D: G7 E- p5 Q' \$ N" {4 g
. T- y' I1 L$ R. E. t 杜绍基:以我对美国创业环境的了解,大家创业失败付出的成本是差不多的,比如在失业保险上,美国并没有太大的优势——一个美国青年失业后,他可以拿到的钱如果按照消费水平折算,和中国差不多。如果他之前没有交纳失业保险,他也得不到一分钱。唯一的不同就是,中国青年失业会受到更多的“文化谴责”。 * ]. I& Q; ]% Y4 k- z
2 q& D! a- c+ h; b2 u) z- n
中国青年报:北京光华慈善基金会鼓励小本创业,服务对象包括贫困家庭子女、劳改劳教人员、复员军人等群体,而国家主要支持高新科技企业创业。你认为这两种侧重各有什么好处? 9 y* R, C2 D3 q* O! W# j5 H5 f
: C; s. e+ X8 ~
杜绍基:创业不分高低贵贱,小本生意和办高新企业都是创业,这些创业都解决了很多人的就业和生存,都创造了价值,所以都应该支持。国家也关注了很多弱势群体,比如也有对下岗职工的再就业培训,只是效果不太理想,培训中理论太多,实践较少。我们的培训和国家的措施可以起到互相补充的作用。
4 N1 w i$ |) W
n0 h( G& b6 ~9 S/ F* `0 d& [ 中国青年报:您在投身公益事业之前是一名事业有成的企业家。为什么您不继续把自己的生意做大,而要来中国做这样一个没有人知道的工作? 1 s8 {1 C: U0 }
: e$ @2 P1 ?+ Z( [/ v% i A 杜绍基:2000年,我把自己20年打拼的生意全部结束了,开始反思人生——假设人可以活80岁,那我的人生刚刚过去一半,我是否该做点其他的事情?思考了两年后,我决定做创业教育。我觉得,人这一辈子不能太自私,要为社会做点贡献才算没白活。于是,我去纽约考取了美国国家创业指导基金会的培训教师资格,之后来到中国大陆,开始自己的新生活。 4 `9 g1 G! V, p2 |- [: K! Y, X
4 J# U$ v8 A( I4 W
2002年我刚来到北京,就有人告诉我,创业培训不容易从在校的青少年切入,于是我们从酒店前台、保安、按摩妹和劳教人员等群体入手。一开始就很顺利,原计划36人的班,有500多人报名。
' J8 Z& @0 H+ p
1 ?" f( t" c9 m) M n/ y' u 中国青年报:你们的使命是“帮助人在尊严中发展,激发人在发展中奉献”。为什么发展需要“尊严”?要激发人“奉献”什么? - C$ N4 E' M) C! C
; e2 y6 ]" Y- {) x0 n
杜绍基:我们经常会对贫困家庭子女、劳改人员等弱势群体进行培训,他们通常缺乏自信。所以,我希望在授课过程中,教师和学员是平等的,教师不要“高高在上”,甚至“怜悯之心”都不要有,要完全平等,这样才能让学员有尊严。我不希望慈善基金会就是给钱的机构,我们应该“授人以渔”。 , m# e j H3 I) R% m' d7 @6 D
$ A: V. f4 F& n3 D; f
我们还希望,学员在改善自己的生活之后,可以去帮助别人,就像“活水”,不断地流向四面八方,这样中国就有希望了。(实习生 肖舒楠) |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