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中秋前我去了灵隐寺。不求签不拜佛,只是去做一回义工——帮寺里包装自产的素月饼。既是义工便不求酬劳。住持衍空大师却很热情,在提供我们一顿丰盛的斋饭之余,还抽空给我们讲一些禅宗佛学道理。傍晚大师让我们早些结束工作,去寺里走一走,转一转。
r" x* S8 n- U6 A( ~; v下午四点左右,灵隐寺依旧人声鼎沸。带着闲适的心情游走在各大殿之间,我看着众香客们对着菩萨燃烛焚香、顶礼膜拜。而这些金衣披身的菩萨们,每日昂然地坐在那里,微笑着倾听芸芸众生的企愿。他们之间的交流便在这烟火中传递。
& j: z; ]+ l0 t2 E) k我想起在家乡时,过年过节总会陪母亲去寺院里儆香。小地方的寺庙规模不大,坐落在乡村烟火中,更没有山水相依的灵气。可名气却也大,据说创办历史已逾千年。所以常能看到苏沪牌照的大巴车,载着许多远道而来的人们,也带来他们心中承载着的一些东西。
* e. w0 [9 I7 M" @0 j- I在那儿让我印象最深的一次是去年的正月十五。观音殿前的屋檐下,挤满满一走廊的人,大多是已上年纪的老太太和临近更年的妇女,其中也不乏一些脸上皱纹还未生成的年轻男女。我原以为他们多半是和我一样,陪着长辈而来。没想到他们都是自己心里有了个求佛的念头,日夜牵挂,不来了愿不行。
' m3 K/ T, R& O( k# j境界高啊,能与佛结缘了,我只能钦佩。却没料到后面的话,他们说:“去年做点生意亏了,今年的辰光要靠菩萨保佑保佑了。”而那些年岁大些的,以往似乎都抱着忏悔、祈福的心态,不晓得如今又带着什么样的话来跟菩萨说。1 r4 @! c9 f$ W. D
老辈人之间还有一个“宿山”的传统。我奶奶在世的时候,平日里是不怎么出门的。只有当老姐妹们约她一起去“宿山”时,她才会放下家里的事情,挽起大姑买的佛篮,带上佛柴、香烛,出一次门。“宿山”是需要过夜的。一整夜,一群老太太们挤坐在一个殿堂里,默念着相互间口头传授的佛经。念的是什么,她们或许不知道。念的对不对,她们也不放心上。只是有些话,在念经的空挡里,是一定要和菩萨说的。比如求菩萨保佑儿子家里收成好些、女儿肚子里怀的是男孩、孙子读书能考个好成绩,等等。
& H/ \3 s1 z! E0 o4 f2 ]6 s 我不知道在这名传国内的寺庙里,香客们高举着香烛,闭目礼拜时,喃喃不止的嘴中念叨的是些什么。倘若每人也有这个那个的希望想要告诉菩萨,我想,菩萨是否需要一个秘书来做记录呢?或者学古人来个“节绳记事”。否则,事情太多了,菩萨想着这个人的愿望,忘了那个人的,岂不是很不公平? |
|